一位外国作家的小说讲了一则故事。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在当地临时招杂物工,并提出做三个小时可以给一张外场的票,做六个小时就可以进到内场,要是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愿意干一整天,换一张最前排的票。于是,他们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一刻不停地干活,中间只分吃了一个馒头。到下午的时候,兄弟俩十分疲惫,但是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还是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
17
2016
07
16
2016
07
年轻时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不思进取
生活中,隔三差五的老是听到一些朋友“诉苦”。有的说想做点小本生意,但银行就是不贷款;有的说想买个房子安定下来,但是还不了房贷;有的说平日生活入不敷出,老是拆东墙补西墙;还有的甚至说过几天柴米油盐都买不起了!这些都是害了穷病的人,或许也曾想过根治,但是怎么都治不好。为什么呢?年轻时穷的原因基本如下:1、频繁跳槽;有些人老是高谈什么理想,但是很不脚踏实地。一年的功夫,换了好几份工作。
15
2016
07
你是如何一步步被“舒服”杀死的?
半年前,前同事lastday向我告别,问起她离职原因。她说有一天同事说,刚入职的时候她每天套装加公主裙,把自己打扮得像个仙女;现在每天T恤加牛仔裤,连妆都不化就跑来上班。一句玩笑话,让她突然醒悟:“留在这里一切安好,但我已经丢了自己的梦想”。前辈的一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有些安逸就如同窝在沙发里看肥皂剧——舒服,却会因荒废而自责;有些疼痛就如同SPA中心做按摩——难忍,但却神清气爽。
14
2016
07
在大城市,有一技之长会生活的很好
上周末,我从北京回上海。虽然,整个行程安排的特别满,但在周天的早晨,我还是选择和一个读者见面了,畅聊了1个小时。我为什么那么想见她?首先,她就住在我家附近,我们可以步行在商业广场的星巴克喝咖啡;其次,她的职业引起了我的兴趣。速记,我对这个职业,太好奇了。我之前做过采访,还想报班去学这个,因为需要把采访录音转录成文字。作为速记工作者,她有专门的键盘,打字飞快,可以参与会议直播,根据老师说话的速度,飞快的把口语转化成文字。
13
2016
07
穷人为什么穷
小A是我三年前帮助过的一个女孩儿,和妈妈弟弟一起生活。说帮助有点牵强,只是组织了一次捐赠活动,小A恰巧是捐赠对象,自此偶尔联系一下。去年,16岁的小A辍学去打工,理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我知道这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大的原因是——穷。在某些地区的农村,很多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们前仆后继的一头栽在一种名为六合彩的赌局上,小A的爸爸也一样。几年前小A爸不出意外的欠下一堆赌债,自此音讯全无.
12
2016
07
好高骛远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总是有很多的读者在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能成功?我应该怎么努力才能够把理想变为现实?最近甚至有一个中年朋友也在困惑:是不是自己的走的路子不对呢?不然,为什么20年过去了,自己依然在成功的门外徘徊?1871年的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也对自己人生中的问题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
11
2016
07
韬光养晦是命运不佳时的最佳选择
叔叔在我眼中,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说他有智慧,是因为他是家族里智囊型的人物。亲戚中无论谁家工作、创业出现了问题,都会找他商量,谁家有了家长里短的困惑,都会向他请教,而他也总是能给出很中肯并有效的主意,在家族中威望越来越高。有一天,我奇怪地问他,您怎么这么有想法、有智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他笑笑说,这不可能是天生的。我很好奇,又接着非常真诚地问,那您是怎么变成这么喜欢思考问题,而且又这么有想法的呢?
10
2016
07
这些就是你和超级成功人士的区别……
你和超级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里?我在采访了超过200位的超级成功人士后,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分钟为时间单位,而不是小时。一天只有1440分钟,不会多出来一丁点。钱可以再赚,但时间不会倒流。奥运冠军香农·米勒说,迄今为止,我的日程表都是按照分钟来安排的。对想要成功的人来说,也应如此。聚焦于最重要的事情。找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每天早晨安排一到两个小时,以保证能够不受打扰地完成这些工作。
09
2016
07
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最近单位在搞各项突击检查,大家都忙得手忙脚乱的,因为很多备案没有按时记录,现在要补上去,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去回忆,还要花精力翻资料。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虽然刚毕业那会的我工作起来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今日事今日毕,但几年磨下来,还是慢慢偷起了懒。这不,关键时候就被自己坑了。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看着朋友圈里别人在晒写得工整漂亮的小楷,下面的评论一片赞誉。
08
2016
07
人生不设限,莫辜负了时间
我的一个朋友,毕业之后就进了体制内,因为不满里面的官宦气息考虑再三之后选择了转型。在学校里的学习的知识,因为长时间不用,有些已经淡忘了,再加上体制内的轻松,让他把生活也过的有些随心所欲,从来没有在业余时间充实过自己。这让接近三十岁的他辞职之后一度陷入迷茫的境地。好在也才二十几岁,哪怕是重新开始学习一项技能,也不算太晚。因此,我看到的他,也还是充满阳光和自信的。但前同事小冰就不一样了。